正月十六:那些鲜为人知的传统习俗揭秘
正月十六习俗是什么
正月十六,作为农历新年结束的标志之一,各地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。这一天不仅意味着年的结束,更象征着新的开始,人们通过各种习俗活动,祈求新的一年健康、快乐和幸福。
在不少地方,正月十六有着“送祖宗”的习俗。腊月二十九开始,家家户户就会将祖先的牌位和族谱请回家中,并摆上供品进行祭拜,以传承孝道。到了正月十六,这些牌位和祭品会被收拾起来,意味着结束祭拜,送祖先“回家”。这一习俗不仅体现了对祖先的尊敬,也寓意着家人平安健康,一年到头都有祖先的庇佑。
“走百病”是正月十六一项重要的民间习俗,尤其在中原地区非常盛行。这一天的早晨,家家户户吃过早饭后,都会锁上大门,全家出动,四处走走逛逛,名曰“跑百病”。人们相信,经过这一天的走动,会将身上的“百病”遗落在路上,有病可以消除,无病则强身健体。特别是在早春时节,走出家门踏青、健身,对于经过春节大吃大喝、缺乏运动的人们来说,是非常有益的。此外,走百病还有一个特别的讲究,即不能专门去串亲访友,因为人们担心会将自身的灾病“遗”在别人家里。
鲁西南一带则有“走百灵”的习俗,这一习俗与走百病类似,但形式更加多样。人们会走出家门,到孔庙、孟庙、曾庙等地方烧香许愿,祈求儿女成龙成凤、心灵手巧。现在,由于这些景点大多收费,老百姓则改为攀岭登山望景,称为“走百岭”。在这一天,妇女和儿童会特别积极地参与,享受早春的清新空气和美景,同时也是一个互相交流、增进感情的好机会。
南京地区则有“爬城头”的习俗,这一习俗据说源于明代。在正月十六这一天,人们会锁上家门,一家老小其乐融融地爬上城头,寓意强身健体、驱邪除百病。这一习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因城墙破坏而几近消亡,但随着近年来城墙的修复和开放,这一活动又得以延续。现在,登上城墙的主要是一些七八十岁的老年人,他们费力地扶墙登临后,在城墙上走动,以求健康长寿。
在北方一些地区,正月十六还有烤火的习俗。家家户户会准备一些干柴和柏树枝,晚饭后点燃火堆,全家人围坐在火堆前烤火,以求新的一年身体健康、无病无灾。老人们会说一些吉利的话,让全家人烤烤胳膊和腿,拍打拍打身体上不舒服的部位,最后全家人都要迈过火堆。有的地方还会在火里烤一些馒头或年糕,烤过后分而食之,传说吃了这种火里烤过的食物可以防百病。这一习俗充满了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。
正月十六还是“送牛桩”的日子。这一习俗源于古代重男轻女的观念,很多家庭在生了几个女儿后,都迫切希望再生一个儿子。于是,他们会邀请别人给自己家送牛桩,以求生个儿子。送牛桩一般由八个男人参加,其中要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。他们会去偷一些砖头、碗、鞋子等物品,用红纸包好,交给最年轻的小伙子抱着,然后一起到主人家。抱桩子的小伙子会抱着偷来的物品,爬上主人睡的床上睡一会儿,最后还要撒一泡尿在床上,再把桩子恭恭敬敬地交给主人保管。等到主人家生下男孩后,一定要去被偷物品的人家报喜,双方小孩互认对方为干爹、干娘,结成亲戚。这一习俗虽然充满了迷信色彩,但在一些偏远地区仍然流行。
此外,正月十六还有“鼠嫁女”的传说。在我国很多地方,都有老鼠嫁女的民间传说,但时日有所不同。在上海郊区的一些地方,人们认为老鼠嫁女是在正月十六。这天晚上,家家户户都会炒芝麻糖,为老鼠成亲准备喜糖。人们还会在屋角、过道遍插蜡烛,照亮老鼠娶亲的途径之路。老鼠嫁女、老鼠娶亲的年画和剪纸在民间被视为吉祥物,过年过节时会贴在墙上和窗户上。
在山东蓬莱地区,正月十六是海神天后的生日,当地百姓会当作节日庆祝。人们会从四面八方赶往蓬莱阁天后宫,进香膜拜、求签许愿、捐香火钱。当地百姓还会组织戏班、秧歌队到天后宫对面的戏楼、广场上给娘娘唱戏、献演俚俗戏剧和大秧歌。人们给娘娘进香后,会与亲朋好友在天后宫前看戏看秧歌,趁兴游览蓬莱阁及其附近名胜,购买个人喜爱的小商品,这一习俗沿袭至今。
除了以上这些习俗外,正月十六还有舞旗花、炸麻花、撩人骂、扛笆斗等多种多样的活动。舞旗花是一项源于明朝洪永年间的民间活动,人们会在旗杆上
- 上一篇: QQ网页版快速登录
- 下一篇: 如何轻松修改Hotmail网络邮箱密码
-
揭秘正月十五的传统习俗资讯攻略03-01
-
正月初八的传统习俗是什么?蚂蚁庄园最新答案资讯攻略01-22
-
正月初一洗头的传统习俗与讲究资讯攻略03-17
-
正月十五的传统习俗与不得不知的禁忌资讯攻略11-16
-
正月初一早上哭会影响这一年的运势吗?资讯攻略03-29
-
大年初五:迎财神、送穷神,传统习俗大揭秘资讯攻略12-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