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> 资讯攻略 > 黄山的诗句及其出处是什么?

黄山的诗句及其出处是什么?

2025-03-12 10:42:02

黄山,这座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的壮丽山脉,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竞相吟咏的对象。其奇松、怪石、云海、温泉四绝闻名遐迩,被誉为“天下第一奇山”。以下精选关于黄山的经典诗句,并附上出处,带您领略诗人笔下的黄山之美。

黄山的诗句及其出处是什么? 1

“寄语芙蓉峰六六,相思都在白云间。”这句诗出自董法海的《三折岭望黄山》。诗人借芙蓉峰之景,抒发了对黄山的深切相思之情,白云缭绕之间,仿佛能听见诗人内心的呼唤。

余绍祉在《黄山》中写道:“山中人习闻天乐,石上松曾见古皇。”这句诗描绘了黄山山中人仿佛能常闻天籁之音,而石上的古松更见证了历史的沧桑,古皇的足迹似乎仍在这片土地上回荡。

佘翔的《黄山七景·其二 天都峰》中有云:“青山壁立斗青莲,列嶂霞标驻列仙。”天都峰的雄伟与青莲争艳,霞光万道中标示着仙人的踪迹,诗人的笔触间流露出对黄山仙境的向往。

汤宾尹在《同友人游黄山》中描绘了黄山的另一番景象:“宽围白浪身千叶,峭入青天手一藤。”白浪翻滚,山峰如千叶绽放,峭壁直插青天,手攀一藤,诗人的勇气与黄山的险峻相得益彰。

谢凤的《游黄山》则以“历览岧嶢接斗牛,岩排云树翠阴稠”展现了黄山的广阔与翠绿。山峰高耸,与斗牛星相接,岩石间云树葱郁,翠阴密布,一片生机勃勃。

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曾为黄山留下诗句。在《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》中,他写道:“去去陵阳东,行行芳桂丛。”虽然这句诗并未直接描绘黄山景色,但从侧面反映了黄山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。而在《夜泊黄山,闻殷吴吟》中,李白则直接抒发了对黄山的情感:“我宿黄山碧溪月,听之却罢松间琴。”诗人夜宿黄山,碧溪之畔,月光之下,琴声悠扬,松涛阵阵,让人心旷神怡。

孙泉的《黄山杂诗·其一》则以“下看坠霭疑无地,侧指崩崖宛似扉”描绘了黄山的幽深与神秘。从高处俯瞰,云雾缭绕,仿佛下方无地可落;而侧看崩崖,又宛如天门洞开,引人遐想。

释岛云在《望黄山诸峰》中以“峭拔虽传三十六,参差何啻一千余”赞颂了黄山的峰峦叠嶂。虽然传说中有三十六大峰,但实际上黄山的山峰又何止千余,参差错落,蔚为壮观。

卢藏用的《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》中提及黄山:“瑶台半入黄山路,玉槛傍临玄霸津。”这句诗虽非直接描写黄山景色,但“瑶台半入”四字,足以让人想象黄山的仙境之美。

薛稷在《奉和圣制春日幸望春城应制》中写道:“花镂黄山绣作苑,图玄灞锦为川。”诗人以花镂黄山,绣作苑囿,将黄山比作一幅精美的画卷,令人陶醉。

张仲素的《杂曲歌辞宫中乐》中,黄山则以雪景示人:“奇树留寒翠,神池结夕波。黄山一夜雪,渭水雁声多。”雪后的黄山,奇树挂霜,神池凝波,雁声阵阵,构成了一幅静谧而壮美的画面。

李欣的《奉送五叔入京兼寄綦毋三》中,诗人表达了对黄山的思念之情:“云阴带残日,怅别此何时。欲望黄山道,无由见所思。”云阴残日之下,诗人怅然若失,渴望再见黄山,却无从寻觅。

胡与高的《登光明顶》则以“忽分二海成孤屿,细数千峰乱放荷”描绘了黄山光明顶的壮丽景色。海天一色间,孤屿矗立;细数千峰,宛如荷花竞相绽放。

崔国因在《游黄山宿狮子林作》中以“湿云侵岫晴疑雨,深谷藏风夏已秋”展现了黄山的变幻莫测。湿云缭绕山间,晴时似雨;深谷之中,藏风聚气,夏秋之交,景色宜人。

文天祐的《别黄山》则流露出对黄山的依依不舍:“鶗鴃一声人亦老,鬓丝惊笑玉颜仙。”鶗鴃啼鸣,岁月匆匆,诗人鬓发已斑,但面对黄山的仙姿玉貌,仍不禁心生欢笑。

老舍在《咏黄山》中则以现代文人的笔触,赞颂了黄山的绝美:“人间多少佳山水,独许黄山胜太华。”在老舍眼中,黄山之美,足以超越太华,成为人间山水之冠。

郭震的《寄刘校书》中也有提及黄山:“御苑残莺啼落日,黄山细雨湿归轩。”御苑中的残莺啼鸣,落日余晖之下,黄山细雨蒙蒙,归途中的轩车被细雨打湿,构成了一幅凄美而宁静的画面。

这些诗句不仅描绘了黄山的自然美景,更蕴含了诗人对黄山的深厚情感。黄山以其独特的魅力,激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灵感,留下了无数传世佳作。

黄山的美,不仅在于其奇松怪石、云海温泉,更在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。从唐代到现代,无数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诗篇。这些诗句不仅是对黄山美景的赞美,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。

在今天,当我们再次踏上黄山这片神奇的土地,不仅能够亲眼目睹那些被诗人描绘得栩栩如生的美景,更能够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文化积淀。黄山的每一处景色,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古老而美丽的故事,让人沉醉其中,流连忘返。

通过这些诗句,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黄山的自然之美,更能够感受到诗人对黄山的深情厚谊。这些诗句如同一串串璀璨的明珠,镶嵌在黄山的历史长河之中,熠熠生辉,永载史册。让我们在欣赏黄山美景的同时,也铭记这些流传千古的佳句,共同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瑰宝。

相关下载